华容土音土语土风俗

 


作者: 刘传贵           编辑 修改 江良发            原文网址


(一)
外来人和本地青少年,都笑话华容人说话“土腔土调”,编出了这样的顺口溜:华容佬,山古佬,说话就像“排古佬”。若说华容古老,这并不错,“江南古陆,华容隆起”,数百万年前地壳大变动所形成。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六七千年前),车轱山一带的华容先民们就会种水稻、编渔网、制陶器;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车轱山等地考古出土的稻谷、大米和粗壳泥墙壁等,初步确定“江南人工种植水稻的历史”始于七千年前。约在公元前五六百年,华容就进入楚文化的中心圈,章华台、细腰宫的建设,就是明显标志。
要说华容人的祖先,并非纯属“华容隆起”上的原始先民之后。早在汉晋南北朝时期,华容几度成为“北民南移”和“南民北迁”之交汇地。故早在两千年前,华容县就进入“西南官话区”。至今尚未被普通话同化的少数偏僻山村的人群中,特别是那些文化较低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婆婆姥姥们,继续沿用其历代相传的华容老腔老调。这绝没有什么丢人现眼的,更不会影响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内外交流。不信请大家看看,早在公元之初,华容“山古佬”胡伯始,不是在当时朝廷组织的全国章奏考试中荣获“天下第一”吗?明代,算是半个“山古佬”的黎淳、刘大夏,不是在如今“普通话”的根据地考上了状元、进士吗?现代,这黎状元、刘尚书的同乡刘大年不是成了中、苏两国科学院的院士吗?小小的“山古佬”张友学不是也从说华容土话、学说普通话,而致通晓多国语文、成了当代世界地球物理学界的权威吗?
(二)
华容人在语言交流中,确有不少外人难以听懂的字音、话语,同普通话相比,确实“土气”。但是,这个土根,并不仅仅在华容这块狭小的土地上,而源于地域广阔的人群范围和古老的文言典籍之中。这就是说,华容土音土语,不仅与很大地域范围的语言相通,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化根底。下面让我们随便挑选一些经常碰到的字音,看看它到底土还是不土。
先说一个“大”字。现代汉语拼音读dà,而华容人却读tài音。如大人、大事、大山、大水……外来人学着念,也往往走调,读作“太”字音。这个字,华容人读“代”音,这怪吗?不怪!土吗?不土!不信的话,请读读汉代大文学家蔡邕之女、著名词人、曲艺家蔡琰所写的那首传遍中华大地的《悲愤》诗吧: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这充分证明,大字,只能按照华容土话读成“代”音,才能与本诗收尾的“赖”字押韵;才能声韵凄切,催人泪下。如果改用普通话的dà音,就押不上韵,就传不出作者这番凄楚的心情。
次说一个“野”字。普通话读yě,“也”字音。而华容人读为“雅”字音,即yǎ。如野鸡、野狗、说野话、扯野白儿……有人会问:这还不土吗?我们说不土,而且很文。不信吗?请你来读一读缪袭所写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的那首《克官渡》诗吧:
克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
你看看,这马字的尾音,不是只有“雅”字才与之押韵吗?如果不读yǎ而读成yě,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吗?
再说一个“车”字。汉语拼音读chē(也有按古音读jū的,下象棋就叫玩车、马、炮)。华容人既不读chē音,也不念jū音,而是读杈chā音。如牛车、马车、纺花车、水车等。有人说这是怪腔怪调。我们说不怪,不信的话,请你读一读汉代诗人李尤的《九曲歌》吧:
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
这两句诗想像奇特,音韵响朗。诗人感慨晚景不长,却想请出传说中专管太阳、月亮行程的天神,把“日轩”、“月驾”之车倒推回去,让时光倒流,青春复返。若按汉语拼音把“车”念成chē音或古jū音,这都与斜(古读xiá)字不押韵。所以说,这不是怪腔怪调。
又说一个“赊”字。现代汉语拼音读shē,而华容人却读“沙”,即shā音。如赊账、赊销等等。这土吗?不土。古典诗词中的“赊”字,都是和家、花、沙、麻等响亮声韵相押的。如陈朝张正见的《关山月》这首乐府诗: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晕逐连城壁,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他车。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
这“赊”字如果不读沙音的话,就押不上韵了。倒是1999年出版的《辞海》关照了华容这个土音,注明“赊,shē奢,读音shā沙。”这个字,有表“宽缓、迟”义的,如(唐)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有表“长、远”义的,如(唐)李中《旅夜闻笛》诗:“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还有作语助,同“唦”的,如(宋)杨万里《多家亭看梅》诗:“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华容佬不是又在古诗人和新《辞海》里找到“知音”了吗?!
再说一个“爷”字。汉语拼音读yé,单称爷,复称爷爷,皆指祖父。而华容人将“爷”读作“牙”、即yá音。只指父亲。这是华容人读错了吗?绝对没错。不信的话,请你读一读妇孺皆知的《木兰辞》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如果“爷”字指祖父,那木兰不就是替祖父出征?那她的父亲又干什么去了呢?这不成了大笑话!我们看看白寿彝、启功等新编、湖南出版社印行的《文史英华》所载诗词中的“爷”字,皆明确注作“牙”音。这就充分说明,华容话的用音,不但不土不怪,而且文源很深。我们还可以查查专供诗词作者考韵的那本《笠翁对韵》吧,爷、牙、衙、华都归于“六麻”这个韵类。
此外,还有很多字的读音,如夜读yà,歌读guō,和、何、河都读huó,咸读hán,监读gàn,确读qiò,吃读qì,写读xiǎ,可读kuǒ等等,都可在古代典籍中找到依据。难怪张作贤老先生当年与人合著出版《华容方言志》时,不无感慨地说:“普通话为何要以北京话为基调,而没有选择以华容话为基调呢?”
(三)
再讲讲华容人对亲眷的一些称谓,外人听起来难免又说古怪。
父、母:华容人叫爷(yá)、姆妈。爷字前面已经讲过。姆妈(mǔ mā)之称,又被外来人笑话,有人说“这有点像小牛崽叫娘”。其实,这又是古而不怪的。这是我们吴楚地方的千古敬称。大约在两三千年前,华容就进入吴楚文化圈,这一称谓,至少已流传两三千年。新版《辞海》称:“吴方言称母为姆妈”,其实,楚方言也是如此。
祖父、祖母:华容人叫爹爹(嗲嗲,diā dia)、茇茇或妭妭(bā ba)。这又是外来人和本地青少年认为“怪而古董”的叫法。爹,本父亲或祖父之意。茇,《说文解字》释为“草根也”。鲁迅先生在《坟·文化偏至论》中阐述道:“诚以人事连绵,深有本柢,如流水之必自源泉,卉木之茁于根茇。”这“茇”字,比喻祖母就像草木之根系,所以称“茇茇”。当然,这个字或许可以写作“妭”。“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美妇也”。隋唐曹宪《文字指归》则解释为“女妭,秃无发”,又释为“旱神”。综合这两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妇老了,头发脱落了”,这不正是我们所称之“妭妭”、即祖母吗!
外公、外婆:华容人都叫“家家(gā ga)”,或叫家家嗲嗲、家家婆婆,或称男家家、女家家。对外人介绍可说“我的家母屋里”、“他的家母屋里”。这也是崇敬母系的遗迹。
伯伯、叔叔:称父亲的兄弟。古时兄弟排行次序谓之“伯仲叔季”。(汉)郑康成解释:“伯仲叔季,长幼之称”。古代称父亲的大弟为仲父,二弟为叔父,三弟为季父。今统称父亲的弟弟为叔父。在现实生活中,有带排行称呼的,如大伯、二伯,大叔、二叔、幺叔等。对外姓长辈,则有带姓称呼的,如张伯、李伯,吴叔、黄叔。伯妈、婶娘,也分排行,称大伯妈、二伯妈,大婶娘、二婶娘等等。还有姑妈、姨妈、舅娘,对外人介绍也要带姓称呼。
(四)
华容的土风俗,可以概括为一个“拜”字。外地有人学华容腔作顺口溜:“华容礼行大(代音),月月都有‘拜’”。
正月拜新年。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佬,初三、初四亲友互相拜年。若至亲好友的长辈在过年前去世,还要带上三牲酒醴和香烛纸钱去拜新灵。正月十五是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玩花灯,放焰火,演竹马戏、螃壳戏,玩龙舞狮,大闹元宵,拜祈天官赐福。这天晚上,人们还要在田园点燃篝火赶蟊狗,祈请张天师收五毒,期盼田园丰收。
二月拜土地,古称社祭。春秋两季都做土地生,轮着办酒吃酒,求土地菩萨保丰收,也向土地菩萨求儿求女求平安。
三月祭祖挂清明。清明时节,扫墓祭拜祖坟,是延续了数千年的风俗。现在,国家还把清明节这天定为扫墓祭祖的法定假日。随着海外侨胞的“寻根问祖”,很多姓氏家族举行大规模祭奠活动,有的甚至聚集族众,带着三牲果馔跨省、跨市、跨县巡祭。三月初三,还是轩辕黄帝生辰,很多地方都有祭拜活动。另外,华容人信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在这一天,采荠菜煮鸡蛋,吃了不生心寒。
四月飨田神、拜谷雨神。为祈求丰收,人们选择吉日良辰,到先农坛祭拜谷雨神。还在繁忙耕种的同时,在家里发粑子、煎荷包蛋,带到田坡上,既飨田神,又作野外中餐。
五月祭屈子,拜端午。家家户户“挂蒲剑、悬艾鞭”,放雄黄炮竹、吃粽子。并组织龙舟竞赛,吊屈原。儿女亲家,多选择端阳短节过门,为下半年婚嫁迎娶作准备。
六月六日仰日神,是旧时官府法定的国祭日,主要祭奠先哲圣贤。这一天,县衙门官员要准备三牲酒醴、香烛纸钱,在禹山、鼎山、墨山举行祭拜活动。禹山的南面,现有一块平地,名叫“六月六”,就是古时的祭拜之处。另外,家家户户还将衣被、书籍、家藏珍玩搬到太阳下暴晒,称为晒“六月六”,说是可以防虫啮鼠耗和霉变。
七月有七夕节、中元节。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是夫妻礼拜之日。相传,这一天,喜鹊衔树枝到天河上架鹊桥,晚上好让牛郎织女度鹊桥,夫妻相会。七月十五,乃中元大会,佛教称为“盂兰节”,汉人称鬼节。家家户户都为已故先人“烧袱包”,以财物荐祭。一般是中午摆酒席敬祖、会餐,晚上烧袱包。另外,华容人以前还有“放河灯”的习俗。这天傍晚,人们把白天准备好的河灯点亮,放到流水河面放流,以示对河神的崇敬。
八月中秋拜月。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古称仲秋,因时处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这天,因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家家做团子、蒸发糕,晚上吃月饼赏月,寓意团圆美满。解放前,有些聚居的屋场,还组织孩子们“穿梭罗”(一种手牵手,唱歌跳舞的游戏)。说到乡村歌舞,恕我还啰嗦几句:其实,华容民间歌舞是很盛行的,有栽秧歌、踊稗歌、车水歌、打场歌等等,都是上坡田里唱,下坡田里和,这边山上唱,那边山上和。还彼此相赛,赢者哈哈铺天,输者被罚再唱。
九月又有“土地生”,又要拜土地菩萨。据说“二月祭土地公公,九月祭土地婆婆”。由于是收获季节,人们都忙于粮食收获,活动不如二月隆重。至于重阳节、老年节,“重九登高”,现在时兴,过去华容人并不很重视,除少数“斯文人”和学校老师、学生搞搞外,没有很普及的活动。
十月“小阳春”,既是收获时节,又是播种秋冬作物的时节。十月初一,谓“十月朝”、“十月朔”,又是“祭祖节”。所谓“孟冬十月朔日,祭扫坟茔”,但华容人忙于农事,很少举行祭祖活动。十月十五,是传统的下元节,据说是纪念“水官大帝”夏禹的生日,因六月六日已举行过祭祀,华容人也没有重视这个节日。倒是遇到农闲时,左右邻舍聚在一块为来年“办春”,为明年春耕准备绳绳缆缆。人们捶的捶草,搓的搓麻,络制“犁、耙、戕、滚”上所用的绳子、缆子,也相聚会餐。
冬月拜太阳神。冬月十九太阳生,人们清早朝着东方焚香祷拜,祈求护佑。这个月,天气渐冷,人们开始准备过冬柴火,置办年货,如杀冬至猪,熬冬至酒,烫豆筋,熬麻糖,炸米爆等。
腊月初八培祖坟。这是家家出动,人人参与的活动。在先人坟山里除草、培土、栽树,以示对先人的敬重。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家家户户打扫厨房,烧掉司命签子。这天还是民间传说老鼠嫁丫头给猫郎君的日子。腊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贴春联、在灶堂重新贴上“九天司命神位”,在猪圈贴上“六畜兴旺”,在禽舍贴上“鸡鸭成群”,在橱柜贴上“岁岁平安”,在火塘贴上“围炉聚欢”,在堂屋墙壁贴上“百无禁忌,勿听童言”等帖子,中午放鞭炮,半掩财门,拜完祖宗再吃团年饭。除夕夜,挂起门灯,烧兜儿火围炉聚欢守岁。但是,家里若有老人在年前去世,还不能忘了在新坟上点一盏长明灯。
 

【声明】本站引用此文不代表同意本文任意观点 不保证其时效性 可行性 不能作为任何参考建议 
 仅仅为提供更多信息 本站并无版权 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来信指出 删除相关
 

 
网络华容 四季彩礼仪 本站首页 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