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轱山 村落遗址

 

    1982年至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华容县三封寺镇毛家村发掘了车轱山原始社会村落遗址,有房屋基础和公共墓地,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研究表明,这一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约6300~4200年。从这些发掘资料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窥见先民在这一带生活的情景。


    车轱山地处东洞庭湖西岸,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周围是广阔的湖泊、平原和山丘。湖泽鱼鳖成群,螺蚌俯拾皆是;洞庭平原土质肥沃而疏松,便于开垦;稍远古时代树木参天,果实累累,茂密的森林里,大象、野牛、豪猪、羊、兔、鸟类等成群出没,为先民们的采集和狩猎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加之洞庭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一带便成了远古时代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而车轱山系一台地,高出周围地表三至五米,地势高敞,阳光充足,又可避水淹。由于有了上述有利条件,先民们才选中了这块地方,安居下来,度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


    车轱山先民从事生产,主要靠磨制的石器,有刀、锛、镰、铲、斧、锄、凿、钻、镞、弹丸、网坠、耘田器等,一般通体磨光,制作精良。人类最初使用粗劣的打制石器。经过磨制的石器比打制的更为光滑、锋利,在当时乃是"先进"生产工具。"打制"与"磨制"虽只一字之差,但我们的祖先学会这种磨制方法,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的实践!使用这种石器,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从出土耘田器和刀斧锛来看,那时的原始农业已经发展起来,并已普遍种植水稻。这从车轱山遗址发现较多的稻谷遗存中可以得到证明,充分显示了洞庭湖区自然条件的特点。从出土的箭镞和网坠来看,那时狩猎和捕鱼业在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石制生产工具外,车轱山遗址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纺轮,说明当时原始的纺织业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墓葬中,陶纺轮仅存在于女性墓中,而石制生产工具只在男性墓中才有。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状况。


    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车轱山遗址出土了碗、盘、杯、盖、罐、釜、鼎、缸、瓮等,形制多样。早期文化遗存以泥质红陶为主,晚期则以夹砂红陶为多。先民不但精心烧制陶器,而且把它的表面加以磨光,涂上彩色,刻画各种几何图案纹饰,如水波纹、点线纹、重圈纹、绳纹、方格纹等,美观朴实,庄重大方。陶器制作从手捏发展到慢轮修整,进而出现快轮技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进步。


    车轱山遗址中还发现了陶塑人和陶塑鸟等原始工艺品。陶塑人轮廓分明,线条清楚;陶塑鸟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还出土了精制的玉器,有璜、镯、珮等,反映了先民们爱美的习俗。色彩鲜明的陶器,形象逼真的陶塑,玲珑美观的玉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发展的水平。车轱山先民们的居住条件是比较简陋的。人类最初不会建造房屋,往往居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车轱山遗址中,均发现呈长方形的房屋建筑遗迹,有固定的居住区,居住条件已经比穴居进化多了。遗址中的火烧土块多夹有竹木痕迹,说明那时房屋建筑采用编竹夹泥的方式,内外焙烧。地面烧土平整而坚实,用以隔潮。


    车轱山村落遗址已有氏族公共墓地,分布在遗址的西南区,其墓葬分布密集重叠,共发掘出380余座。骨架多保存完整,葬式基本相同,方向基本一致。随葬物以陶质生活用具为主,一般三四件,数量不多,差别不大,其中还有一部分墓室未见随葬品。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当时生产水平较低,各种陶制、石制器具来之易,因此,死者生前所用之物,不能完全用来作为随葬品,而是被保留下来供大家使用;也说明当时没有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现象(据《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


    车轱山遗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华容隆起"和洞庭湖区远古居民的生活图景。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妇女颈佩美观的玉璜,手戴玲珑的玉镯,养老扶幼,纺线织布;男人则成天奔忙在田野里、河湖边和树丛中,播种耕地,撒网捕鱼,或持弓射猎,并精心磨制石器,烧制陶器。那时,生产工具比旧石器时代有很大进步,原始工艺有了发展。但生产水平还是很低下的。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依靠集体的力量,谋取生活资料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过着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别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生活

 您的位置 :  www.ddyt.com > 网络华容 > 历史人文  > 车轱山 村落遗址

 
作   者 :  未知 引用网址 : 百度百科 更新日期 : 20070810

【声明】本站引用此信息不代表同意本文任意观点 不保证其时效性 可行性 不能作为任何参考建议
 仅仅为提供更多信息 本站并无版权
如本站收录此信息 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 与我联系 即时删除相关

   本站首页 本站原创 网络华容 淘宝专区 倚天专区 征途专区 与我联系 制作网页

 

欢迎您访问本站 更多本站相关 请您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