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 -- 刘大夏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自号东山先生,二十岁时举乡试第一,明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是著名官吏、水利家、军事家,为官42年,历仕四朝,清廉笃实,政绩显著,深得朝野称誉。《明史》称“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

制止不义之战

    成化十七年(1481),安南王黎灏侵略老挝,兵败。明朝廷握有大权的太监汪直欲以边功求宠,要兵部找出以前安南的文牍(军事册籍和航海地图),准备灭了安南国。刘大夏反对这种侵略战争,将其藏匿,不肯交出。他对兵部尚书余子俊说,兵衅一开,西南糜烂,死的人将何止千万!尚书余子俊省悟,不再问图册事,从而避免了一场残民以逞的不义战争。成化后期西南没有构成较大的战事,当然是由整个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所决定的。刘大夏藏文牍这一段小插曲反映出,宣德以来的收缩政策在士大夫的头脑中已扎下根。

耿直不畏权贵

    成化十一年,刘大夏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因父亲逝世,回华容守孝三年,十六年复任原职。十九年,太监阿九的胞兄犯罪,刘大夏依法鞭笞,阿九恃宠皇帝诬告。宪宗偏信谗言,将刘大夏逮捕下狱,并令东厂(监视官吏、镇压人民的特务机构)侦查,因无所获,只得判处杖责20,释放复职。自此刘大夏耿直不畏权贵之名在京留为美谈。

明月有心 心存无邪

    弘治二年(1489年),刘大夏任广东右布政使,主管广东省行政和财政公务。有一件事很值得提起,官库中有某项余钱,向来不记入账簿,为官者公然入己私囊。刘大夏到任,检查库藏,发现前任未尽取者。吏员告以故事,说明可以不入入账。他沉思良久,突有所感慨,大声说:“刘大夏平日读书做好人,如何遇此一事,沉吟许多时,诚有愧古人,非大丈夫也。” 即归国库充公。《明史》记载了大夏的政绩: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兴利除弊,整饬武备,不数月,军威大振,地方安宁。经略广西,有勇有智 弘治三年(1490)十月,广西田州泗城地方官岑猛反叛,刘大夏奉命前往平息。刘到职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未用一兵一卒,反叛得以平息。

水利建设建奇功

    弘治六年,张秋镇黄河决口,诏升刘大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往治河。刘经实地勘查,与山东、河南官民洽商治水方略。先在上游疏通孙家渡河30里、四府营河10里以分水势,同时筑长堤挡水。堤起胙城,抵徐州,长达360里,决口既塞,更修筑黄陵冈,黄河得以大治。八年,孝宗(朱 樘)派特使到治河工地嘉奖,拜为左副都御史,并召还都察院佐理院事,后改授户部侍郎。

正确的民族政策

    孝宗想倚重苗逵,清除边患,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他问刘大夏,当初远在广东,是否知闻苗太监的边功?刘大夏回答,听说过,“所俘获妇稚十数耳”。孝宗又问,为什么太宗皇帝用兵漠北,屡屡得志?刘大夏回答:“陛下神武,故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不能。”他又说,即使在太宗时,淇国公王福“一小违节制,举十万众悉委之沙漠”。结论:“度今上策,唯有守耳。”孝宗于是打消了用兵的念头。使民族间的战争消弥于谈指间。

具有进步的经济思想

    弘治十年,兼任左佥都御史,往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措办边塞粮草。他深入查访,与当地父老商讨,订出新出“收市法”,打破向由太监、武臣们垄断的粮草足,受到朝廷嘉许。刘大夏将自己的经济思想影响孝宗皇帝,帝先后下诏制止赋税的额外摊征,禁止克扣军民粮饷,停办粉饰礼仪方面的织造和斋醮耗费,罢光禄省为供应皇室祭品、膳食、招待酒宴等过分浮费,以及核减奖励勇士项下的虚报冒领金额等积弊。

一生清贫 民声映官声

    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以“籍大夏家,可当边费十二三年”,九月,假田州土官岑猛事,将他逮拿下狱,发配肃州醴泉(今酒泉)。刘瑾等人以为抄没刘家可以得巨资,结果分文未得。家人为了让前来华容押人的锦衣卫千户罗某不为难刘大夏,以家中银酒盏相赠。罗知刘大夏家贫,坚辞不受。
刘大夏离开京师的场面颇为壮观。他徒步布衣过大明门,叩首而去。然后“雇骡马出都门,观者如堵,所在罢市,父老涕泣,士女携筐进菜食,有焚香密祷,愿大夏生还者”。在戍所,遇有团练,刘大夏以七十三高龄荷戈就伍,并且说:“军,固当役也。” 直至正德五年夏,刘大夏才赦归,不久刘瑾伏诛,大夏复官再一次致仕。刘大夏在当时颇具国际声誉,本传中就记载了安南(现越南)、朝鲜使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弘治十一年六月,刘大夏积劳成疾,告假回华容,筑草堂于东山下,抱病教子孙读书,足迹不出里门。所得俸禄,都周济贫困的邻里、族人。世称大夏为“东山先生”。正德五年华容遭灾,人民流离失所,刘设法周济不少族人,还慨然卖掉当年作朝官用的玉带鬻谷,救活不少乡邻。

    刘大夏居官40余年,从不为子孙营产业,祖传的田产亦任人侵蚀,不与相争。在他的影响熏陶下,子孙皆以清白传家。其子刘祖修科试不第,隐居山林,足迹不及城市;学臣按例授给冠带,他坚持不受。其孙刘如愚任含山知县,后调升颍州知州,清廉亦如其祖。

    刘大夏正德十一年病逝,享年81岁,子孙遵遗命安葬于他事先卜定的寿藏,即东山草堂(在今胜峰凤形村)西南五里处的箭头山麓。其后六七月,朝命始至,谥“忠宣”,遣官谕祭九坛,以一品官礼造坟。一代名臣落下了人生帷幕,真正融入了生他养他的故土。
 

 


碑文略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兹尔兵部尚书刘大夏,廊庙英资,湖湘间气.谋猷深远,志行端方。召为台宪,东郡之水土遂平;擢佐地卿,朔方之刍粮俱足。付以总督之重权,风威大振于遐方;惠泽诞敷于黎庶,特膺简命(兵部尚书),大纲小纪之毕修,内揖外攘之兼平。爱君忧国,守正奉公。弘治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相关链接  敏思博客


 
刘大夏墓:今月曾经照古人


周忠应


    岳阳市境内的华容县自古与水有关,洞庭湖的水无时不刻地在它身边流淌,有人说,水者自清,也有人讲,水多为患。明代高官祖籍华容的刘大夏,似乎与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留给后的却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大夏一生品行高洁,吏治清明,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流,滋润和净化后人的心灵。同时,刘大夏为官伊始就因治水有功,而得升迁。


    刘大夏一直在外做官,官越做大,人品官品愈来愈醇。1463年,年仅20岁的他就中了进士,以后,走遍大江南北,每走到一处,便在那里留下很好的口碑。1493年,今山东省东阳县西南黄河决口,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朝廷便调刘大夏前往东阳治理水患。他像大禹一样,把整个心思都放在水患的治理上。他根据实地的调查研究,觉得要治好水患,首先要固筑防洪大堤,同时要疏通河道,弃田还河。他一面争取朝廷重视,拔来专用资金,同时又广泛发动群众,掀起治水的热潮。由于他措施得力,事必躬亲,很快就征服了水魔。不久,他便因治水有功升迁到户部侍郎兼左都御史。后来,他调往西北督理军饷又立新功,便升为右都御史,负责管理两广军务。1502年,刘大夏受到朝廷重用,升为兵部尚书,特进二品阶资政大夫。时隔不久,他又提升为一品太子少保。


    据说,刘大夏家的祖坟葬得好,刘大夏在朝时,曾有跟他作对的人来到华容出高价掘他家的祖坟。但是,刘大夏一家为人厚道,待人诚恳 ,他家的祖坟得以保全。民间有关刘大夏的廉洁奉公,为民作主的故事很多。他说:人生盖棺定论,一日未死,即一日犹责未已。他信奉:“居官以正已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官至一品太子少保的刘大夏却是家徒四壁,没有一点积蓄,以至晚年过着耕种的清苦日子。据说他曾在广东省出任右布政使时,发现一笔没有进帐的资金,当时他的帐簿告诉他,这叫做“羡余”,是前任官员未用完留下来的,按照惯例是从来不上帐的。刘大夏获知详情后,立即要求将钱上帐,用于正式开支。


    落叶归根,在外漂泊多年的刘大夏到了晚年,便回到家乡定居。他回来不久就有个邻居跑到他的住处,向他哭诉说,其儿子遭到别人的诬陷被关进了监狱。刘大夏根据调查得知是县官接受了原告一大笔贿赂,看来要把牢底坐穿。刘大夏怒发冲冠,当即派人把县官叫到自己的住处。县官见刘大夏有请,便火速赶来,刘大夏在自己家的菜园里接见了县官。县官来到菜园,看见刘尚书在每个菜蔸下都放一个铜钱,很是不解,就问刘尚书。刘大夏回答道,这叫做有钱的生,没有钱的死啊!知县顿时省悟,后来县官重新审理了此案,使无辜的邻居得救,真凶受到应有的惩罚。


    纵观古今历史,一般来说作清官的都会受到排挤。1508年,刘大夏遭到刘瑾等人的诬陷而被充军甘肃的酒泉,直到刘瑾伏法他才得以赦归。1516年,刘大夏在自己的家乡寿终正寝,享年81岁。刘大夏死后,就被安葬在华容县城东北12公里的胜丰乡话岗村的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墓为正南北向,占地120平方米。墓冢为八方体座形,由花岗石砌成,造型别致。墓前32级石级分三层台阶向下延伸,在二层台阶中央立着由龟趺背负的明代弘治御制汉白玉石碑,十分高大,两侧有“敕命牌”和维修说明及捐款人员的纪念碑。1996年元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重修的刘大夏墓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您的位置 :  www.ddyt.com > 网络华容 > 历史人文  > 兵部尚书 -- 刘大夏

 

 
作   者 :  黄卫军 引用网址 : 黄卫军的博客 更新日期 : 20070810

【声明】本站引用此信息不代表同意本文任意观点 不保证其时效性 可行性 不能作为任何参考建议
 仅仅为提供更多信息 本站并无版权
如本站收录此信息 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 与我联系 即时删除相关

   本站首页 本站原创 网络华容 淘宝专区 倚天专区 征途专区 与我联系 制作网页

 

欢迎您访问本站 更多本站相关 请您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