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华容

作者 无法考究 如您是作者联系当署名    原文出处

细说华容(一)


华容概况

一、位置、面积
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部边陲,岳阳市西境,地处东经112o8'31"~113o1'32",北纬29o10'18"~29o48'27"之间。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湖。周邻6县场,东与岳阳市君山区交界,西与益阳市南县相邻,南连国营北洲农场,北接湖北省石首市,东北与湖北省监利县隔江而望。县境广袤70公里,境内东西最大横距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0公里。集雨面积161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0.76%。其中平原1028平方公里,占56%;低山丘岗区328平方公里,占17.8%;水面255平方公里,占26.2%。

二、地质、地貌  
华容位于扬子淮地台的江南地轴上,属既有强烈挤压褶皱上升运动,又有升降运动的江南古陆。县境地处洞庭湖凹盆地北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丘岗隆起,东西低平开阔,微向东洞庭湖倾斜。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区,间有溪谷平原,中南部为丘岗区,其余为平原。平均海拔在35米以上,海拔最高点(雷打岩)为382.9米,最低点为东湖湖底(海拔)21米,高差361.9米。全县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和山地两大类。平原面积1028平方公里(不含江、湖、河、库等水域),按成因可分为江河平原、溪谷平原和滨湖平原;山地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按高程可分为岗地、丘陵、低山3类。

三、气候特征  
华容地属北亚热带,为湿润性大陆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处于低纬区内,全年太阳可照时数4425.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6C,变幅在16.3~17.6C之间,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降水量的地域分布比较一致。在湖南省境内,华容属霜期长、霜季早、霜日多的县份。境内水域大,空气湿润,干燥度小。

细说华容(二)


行政建制


华容县辖三封寺、治河渡、东山、洪山头、塔市驿、万庾、鲇鱼须、宋家嘴、梅田湖、操军、北景港、插旗、注滋口、城关14个镇,胜峰、新建、新河、护城、终南、南山、幸福、团洲、8个乡,马鞍新区、小集成洪泛管理区2区。全县原有村、场(居委会)502个,现已合并为463个,减少了39个,其中合村5个,合场34个;全县原有村民小组4427个,现已合并为2546个,减少了1881个,村民小组合并了42%。


自然资源


一、水系 
华容境内湖泊星布,河流网织,水系发达。有内湖21个,蓄水面积74.5平方公里,调蓄水量12154万立米,内河8条,长 95.1公里,蓄水量3857万立米。水库59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51座,山塘港土当6208处,总蓄水量6873万立方米。长江水系藕池河、华容河穿境而过。加上每年平均降雨量1214毫米,总产水量21.3亿立米,减去蒸发量6.3亿立米,水资源总量为15亿立米,其中地表水为11.4亿立米,地下水为3.6亿立米,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二、土壤 
全县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类,其中水稻土占57.6%,潮土占24.7%,红壤占17.6%,菜园土占0.1%。水稻土中,具有层次分明、发育完整、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效养分含量丰富,最适宜于双季稻栽培的潴育性水稻土占85.6%,主要分布在垸区高地及山丘区的平原地带;其它淹育性和渗育性等较差的水稻土占14.4%,分布在垸区低处和山丘区的高亢地带。潮土土壤中,具有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质肥活,适宜于棉、麻、桑等种植的耕型紫潮土,占潮土土类的86.5%,其他紫潮土占13.5%。耕型第四纪红壤土,土层深厚,酸、粘、瘦,适宜于茶、果种植的占红壤的70.4%,分布于东部和中南部的丘岗地带。按水旱土壤等级分:水四分四级,一级占15.9%,二级占52%,三级占20.8%,四级占11.3%。旱地(含菜园土)也分四级,一级占24.5%,二级占50.4%,三级占22.1%,四级占3%。

三、植被 
华容肥活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植物生长。森林植物有904种(包括变种),按其利用价值可分为防护、用材、食用、药用、工业、农业、观赏等6类。粮食作物有水稻等17种;经济作物有棉花等13种;油料作物有油菜等9种;水果作物有板粟等19种;蔬菜作物有辣椒等58种;绿肥作物有红花草籽等5种;水生植物和野生植物有莲藕等11种。

四、动物 
境内动物资源分三大类。家畜家禽共有猪、牛等10种。水生动物有青鱼、鲫鱼等鱼类117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江豚、丽蚌等37种;三级保护动物豺狗等63种。鸟类有八哥、麻雀等130种。兽类有黄鼠、蝙蝠等23种。

五、矿产 
全县已发现的矿产种类有近30种,已探明或能估算出储量的有8种,达到工业要求的矿种有花岗石、独居石、高岭土、矿泉水、钾长石、石英、铌钽矿7种。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部小墨山和桃花山一带;高岭土主要富集在洪山头、塔市驿一带;矿泉水位于南山乡大乘寺;独居石蕴藏于桃花山与天井山两平行山脉之间的槽形地段;石英石储量的矿点有11个,分布在东山、塔市驿、洪山头、胜峰、三封寺、插旗等乡镇;天然气赋存于第四系地层内,以东湖东侧、四家湖至牛氏湖西侧、杨林所至注滋口一带气点多且好。宋家嘴镇至新河一带,为天然气相对富集区,操军、南山、插旗、注滋口、幸福等地均发现有井喷现象的气点。境内还有白云母、钾长石、绿柱石、钛铁矿、磷钇矿、辉钼矿、石榴子石、金红石、锆石、电气石等,多不具工业意义。



细说华容(三)


人口状况


华容县总户数为207854户,总人口714825人,比上年增加24人。其中:三峡移民61户,246人,主要安置在三封、胜峰、塔市驿、东山。男性366203人,占52%,女性348596人,占48%。非农业人口101477人,占总人口的14.2%,全年出生人口5401人,出生率7.60‰,死亡3518人,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为3.48‰,比上年降低0.99个千分点。

一、民族构成 
境内人口由25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714560人,蒙古族1人,回族24人,维吾尔族3人,苗族23人,彝族1人,壮族8人,布依族2人,满族10人,侗族19人,瑶族8人,白族4人,土家族89人,哈尼族2人,傣族2人,黎族27人,高山族1人,纳西族1人,仫佬族2人,羌族4人,布朗族1人,仡佬族4人,毛难族1人,崩龙族1人,其他未识别民族1人。

二、年龄结构 
全县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为168014人,18-35岁人口为216738人,35-60岁人口为236440人,60岁以上人口为93605人。全县人口构成呈成年人口型,逐渐有老化的趋势。

三、文化构成 
全县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有7916人,占1.1%,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有61258人,占8.57%,接受初中文化教育的277476人,占38.8%,接受小学教育的267946人,占37.48%,未上过学的28521人,占14.05%。


四、性别结构 
全县人口性别比(以女性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100。性别比与上年相同。



细说华容(四)


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楚国境域,战国时属楚黔中地。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置黔中郡,县境为秦黔中郡地。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并置孱陵县,县境归武陵郡孱陵县管辖。
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武陵郡为建平郡,改孱陵县为孱陵县,县境随之属建平郡孱陆县。东汉建武年间(25~56),复西汉旧地名,县境仍属武陵郡孱陵县。
三国时期,吴大将吕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邻南郡太守,徒治公安城,孱陵县改属南郡,县境为吴南郡孱陵县地。
西晋太康元年(280),杜预定荆州,改南郡江南部分为南平郡,分孱陵县置南安县(见<<水经注>>、<<旧唐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则谓分江安立),属南平郡,此为华容建县之始。东晋,仍为南平郡属县。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改南安县为安南县,隶南平内史。齐承宋制,仍名安南,属南平郡。梁武帝天监二年(503),立南安郡,不久,废郡,仍为安南县,属南平郡。梁敬帝时(555~557)又立南安湘鄂,邻安南和今湖北石首2县。南朝陈废南安湘鄂,安南县仍属南平郡(见<<隋书?地理志>>及<<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隋代初沿用陈名。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南县为华容县,移属巴陵郡,炀帝大业初,巴陵郡改称罗州,县境属罗州。大业三年(607)废州为郡,改罗州为巴陵郡,华容县复属巴陵郡。
唐垂拱二年(686),改华容县为容城县,中宗神龙二年(706),复名华容县。武德四年(621)废巴陵郡置巴州,武德六年改巴州为岳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岳州为巴陵郡,朝元元年(758)复称岳州。或州、或郡,华容均为其属县。
五代期间,华容县属岳州。
宋乾德元年(963),岳州归于宋,称岳州巴陵郡。宣和元年(1119),以岳州为岳阳军。绍兴二十五年(1155)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绍兴三十一年(1161)复改纯州为岳州。此间,华容县均属其统辖。
元到元十四年(1277),改岳州为岳州路总管府,华容县属岳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湖广布政使司,改岳州路为岳州府,华容县属岳州府。
康熙三年(1664),设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县境属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岳州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华容县属湖南省岳常澧道,3年,废府存道、县,岳常澧道改名为武陵道,华容属之。5年,裁撤武陵道,华容划归湘江道。11年,废道,县境直隶湖南省。26年,全省设立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置 ,华容属第2督察区。29年4月,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华容属第4区。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全省分设10个专员公置(专区),华容划属常德专区。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员公置,华容改属益阳专区。1964年9月,设立岳阳专员公置,华容划归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销岳阳地区行政公置,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华容属岳阳市。


细说华容(五)


华容风俗总概


华容县境上古属三苗之地,春秋时期,处于楚国版图之内。故境内民俗主要属楚俗范畴,同时兼有苗蛮遗风的潜在影响。明万历《华容县志·风俗》引王逸《楚辞注》和《史记》、《前汉书》诸书,以“信鬼好祀,病不延医,听之神”、“砦窳(苟且)偷生而亡积”、“士好讦(爱发人阴私),不循礼”、“民巧有智者……好持邑之短长(评说官吏),无所忌;少不如意,则聚而侮官长”等等为华容风俗之大略,实未能本质地记述华容古俗。“不延医”、“寡积聚”,是生产落后、生活难保的曲折反映;“好讦”、“不循礼……无所忌………聚而侮官长”,多属压迫与反压迫的逻辑性表现,此正显现出华容民性可贵的历史风范。随着社会的演进,华容民风民俗代有不同,但勤劳、质朴、勇敢的优良品质,一直是推动民风民俗向科学、文明前进的基本因素。
汉代以后,北方战乱不休,人民大量南徙。唐后期有“襄郢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的记述,华容受到北方民俗较大的影响。后由于洞庭湖的淤积,宋、明间又有外民大量移入华容垦植。明万历《华容县志》载:“东经潭子湾,洲渚平旷,利牧畜,山西人侨住焉。……禹山南三十里有明山,……其下有苏州港,吴人侨居焉。”自此华容民俗又杂入苏、杭之风。特别是清咸丰二年(1852)藕池溃口后,洞庭湖淤积加高,长沙、益阳、宁乡等地不少人迁来就垦,华容垸乡民俗又带上湘南(南边)色彩。外来影响固大,但毕竟客不夺主,而是渐融客俗于本俗之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多重作用下,推动本俗的发展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党和政府又大力提倡讲科学、破迷信,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原有带封建迷信色彩的旧俗在逐渐消失,一些落后、繁琐的礼仪在逐渐简化,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也融入新的内容。但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功能的加强,历史上那种因怕灾、防灾而形成的“常将有日思无日”,“储钱纾急,积谷防饥”等忧患意识、勤俭风尚有所淡化,一些富裕地区奢侈之风日盛,出现生活上“超前消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铺张浪费陋习。


细说华容(六)



生活习俗


一、饮 食

(一)主 食
华容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学会种稻、整米,稻米自古为华容人主食。旧时,种粮者不得足食,有米糠参半作饭的,有米菜相和煮粥的,还有先煮谷(焐谷)再整米作饭的 (把谷煮熟,晾干碾米,米熟2遍,有如爆米花,饭多1倍,但吃后易饿,富者不为)。即一般殷实人家,也惜米如珠,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或杂以瓜菜。直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不少地方仍维持此俗。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县粮食“过关”,吃粥吃菜、吃焐谷米或双蒸饭的已绝迹。

(二)副 食(点心)
华容人四时八节,都有“应节”食品:十冬腊月,打糍粑、做豆巾;正月十五,包月半团子(城里吃元宵它子);四月开秧门,拍甜酒、蒸发糕(有的发谷芽粑子);五月端阳,包粽子、赶麦面、磨炒粉(炒大麦磨粉);七月“双抢”,喝米爆茶、吃绿豆粥;八月中秋,推澄浆(籼糯米相掺磨浆、澄干,也叫 浆)、包汤元;只有九月重阳无特定节令食品。“应节”无论贫富,只是副食品数量、质量上区别较大。如糍粑有拌鸡蛋煎、沾白糖的,有火里烧熟就吃的;豆巾有配肉丝、鸡汤下的,有和青菜煮的;团子有包腊肉,香肠的,有包咸菜萝卜的;米爆茶有放白糖、冰糖的,有只用白开水的;汤元也有荤素之分,荤汤元包姜肉馅,素汤元“水煮盐襄”。
每到冬至节后,即以互助的方式,联户制作糯米糍粑、豆巾。旧时以是否做了“粑子、豆巾”作为衡量生活好坏的一种标志(以后又变为以是否杀年猪来评量家境)。这些副食点心,制作简单,食用方便,且经济实惠,可以和肉、蛋制作待客,也可和菜掺杂以贴饭。特别是糍粑,可作干粮,带上工地,只要有火,随烧随吃,既经饿又有营养,故久传不易。80年代,点心(副食)中又增添了蛋糕、花卷、强力米粉、自制麦面、包子、馒头、枣泥发糕等项。如今在城里又增添了汉堡包、肯德基等洋点心。



细说华容(七)


(三)菜肴
华容蒸菜颇具特色。不论荤素,喜用米粉(现也有用灰面代替的,但不如米粉好)拌和蒸制。蒸鱼、蒸肉、蒸鸡、蒸藕、蒸萝卜、蒸茼蒿等。一些本籍港、台同胞、国外侨胞回乡探亲,总以吃蒸菜为对乡情的美好回味。腌菜、酱菜也颇有名。如霉梗腌菜,色褐黄、味香脆带酸,闻之令人垂涎,食之爽口开胃,不少客居异地或异国的游子,常来信索寄。“干鱼腊肉”,为春节家宴上不可或缺的佳肴。还有糟鱼(以糯米甜酒糟渍薰干鱼)、肉鲊(以籼糯两种米爆炸磨粉、拌肉或猪小肠,装坛变味,蒸食)也很有特色。
华容公私宴筵菜肴也有特点。宋《岳阳风土记》载:“湖湘间,宴客燕集,供鱼清羹。”这说明湖乡特色,也反映宴筵不丰。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记:“以食宴客,只鸡鱼。”民国期间,开始以“十大芦碗”(用芦花大碗盛菜)为丰盛,其中又以“酥扣”(即酥肉、扣肉)为头菜。近期发展为“十二围城”(十二碗)加火锅,并以上清蒸全鸡、水鱼、海参为名贵,再配以拉丝莲子、夹心藕、炒鳝丝、炒牛肚、炒蘑菇、羊肉或狗肉火锅等为时髦。

(四)茶
华容自古重饮茶。而市面茶叶很贵,平日家庭用茶粗淡,尤其农村,多为“一片罐”(形容一片大的老茶叶煮一罐茶)。山丘区农户常以遍生的画仙叶(灌木,花可提靛)、棠梨叶代茶叶,湖区则以莲蓬壳代茶叶。乡村小茶馆,还卖“回笼茶”(用过的茶叶晾干或焙干后再泡茶卖)、卖“老幺”茶(茶客喝残了的尾水,再冲开水出卖)。解放后大办茶场,出产名茶,城乡都讲究喝当年新茶、喝细茶,旧时的各种“代茶叶”绝迹。
华容待客以茶为先。一般来客,“先茶后饭”。凡设筵,必先摆茶(带茶点)。旧时敬神,用“五谷(米代)茶盐”上供;结婚之前,要行“过茶礼”(茶含意变宽)。县境节日早餐,无论吃什么副食,都称吃“早茶”。
华容饮茶习惯各地不同。靠湖北边境的男人,爱坐茶馆。无论老少,起床后就到附近的茶馆里“喝下[hà]儿”,茶馆成为待客、散心、谈生意和“打官司”的地方。桃花山一带,平时喝茶随便,但到冬寒,便讲究以瓦罐煨姜盐茶驱寒暖胃。知县卢尔秋有诗道:“冷向蔸儿火,闲呼(吸)叶子烟,姜盐茶一罐,即此似神仙。”垸湖区的长沙、湘潭、益阳等客籍人,喜欢以芝麻豆子茶、蛋花枣片茶待客,“聚茶”时还摆上瓜子、花生、沙炸红薯片。城镇则讲究细茶(毛尖)、糕点,改革开放后已改糕点为水果、糖果,热天则改吃冷饮(冰水、雪糕、汽水、可乐及冰冻莲子、绿豆、西瓜等)。

(五)酒
华容习惯饮用高粱、稗子、稻谷酿制的白酒。大作、小作糟坊较多,现买现喝,窖藏缸储者甚少。逢年过节一般不嗜酒的人,也应景助兴,饮用糯米拍制的甜酒(又称酒糟汁),或用白酒和甜酒汁兑制的“重酿酒”。渔民、船工、猎手则爱喝高度酒、“头子酒”。旧时城乡茶馆与酒馆往往兼营,招待茶的“升级”再请酒;好酒而缺钱者,便喝“寡酒”;只佐一碟干子、花生的称“喝拗二两”;配上几盘几碗的称“吃酒席”。近些年来,饮酒的人数增多,但饮白酒的反而减少。公私筵席上,虽然白酒、色酒同备,但喝色酒、饮料的越来越多,本县所产30度左右的湘莲酒、才鱼酒、乌鸡酒颇受欢迎。色酒以啤酒为第一,葡萄酒次之,香槟酒再次之,最多的是可乐等饮料。


服饰


(一)服装
华容旧时着丝绸者甚少。明万历《华容县志》说:“见衣锦者,顾而愕眙”;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仍记为“民间不识绮罗者”。棉、麻粗布衣,制作却较讲究。清末女衣,上衣无论大襟、对襟,下裳无论冷衣、热衣,都兴大镶、大滚花边;贫者以色布镶、滚,富者以刺绣镶、滚。男衣,上装以开襟短装为主,同时有大襟短衣;客服尚大襟长袍,有棉袍、夹袍、单袍,外加短套,称“长袍短套”。短套分褂(有领有袖)、褡(无领无袖)两种,有单有夹,都是大襟。有钱、有身份者穿对襟短套,称“长袍马褂”;长袍受宠,除其冬天保暖性强,主要还受“武短文长”观念的支配,官绅、大贾便装都以长袍为斯文,即使劳苦大众,平日武短装束,出客也穿长袍,特别是结婚的“新郎官”,无论粗布细布,必备(自制或租借)长袍。
民国时期,华容大众衣着用布以家机白大布为主,辅以各种所谓“官布”,如省青布、白漂布、毛蓝布、调灰布(有硫化灰布和农家用芝麻杆灰染制的土灰布)、印花布(蓝、白两色蜡染)。青、白、蓝、灰四色为主,间以印花和红、绿色。
解放后,服装制作工艺、用料质量的变化节奏日益加快。首先是长袍改为短装,便装(又称汉装)改为列宁装、乌克兰装。色调仍以青、蓝、灰、白为主,但布质不断变高。“文化大革命”中,男女青年流行“红卫兵”服(实际是仿绿色军装),中、老年也时兴人民解放军服装,尤以转业、复员军人褪色军衣、军帽、军挎包为时派。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审美观念更新和生活水平提高,开放城市以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布料大量流进华容城乡市场,推动了华容服饰的更新换代。从喇叭裤到牛仔裤、西装、呢大衣、羊毛衫、健美裤,色调艳丽、质地华贵,与国内大、中城市衣着无甚差异。只有初生婴儿“毛衣”一直还沿老传统;一般用白棉布,作大开襟和尚服,不钉扣,以穿带系,袖口、下摆都挂毛边,从实用观点看,柔和、方便,特别是能防肚脐风寒。但乡间多带有迷信色彩,以穿毛衣谓替前世父母穿孝服。

(二)帽子
古时华容妇女戴帽的少。宋《岳阳风土记》载:“妇人皆用方素蒙首,屈两角系脑后。”此为劳动妇女装束。富家妇女则“高髻”、“钗、簪环耳,金碧灿烂”,不着帕帽。民国时期,男女帽式已多。男式:婴儿戴绣花“木莲帽”(木莲和尚帽,有如今舞台上的唐僧帽)、僧尼式束顶青布帻。儿童冬天披“观音兜”,又称“昭君氅”。中、青年多裹头巾(少数戴瓜皮帽,商、教、官、绅戴毡质礼帽,个别的戴博士帽)。山丘区尚青、蓝织巾,垸乡尚白长巾,挽成大盘,绪头披于肩后或从右耳边垂至领下,以帕盘大、绪长为俊俏。老年多戴瓜皮帽,少数戴“苏武披风”。女式:少女一般只装饰辫发,不戴帽子,结婚时兴戴“冠子花”(仿“凤冠”)。中、老年仍存古风,以白花方巾束发裹头为普通,少数兴戴“额子”(又叫贴子),形如两片蕉叶,从额中人字分开,护于两鬓和脑后,露顶,正中缀玉为饰(多为假玉石)。年岁再大的,也有戴布或绒制六角、八角盘顶帽的。解放后,瓜皮帽、礼帽、额子消失,较普通的是解放军帽(有单帽、棉帽、东北毛皮帽)、工人帽(又称鸭舌帽,开始时有八角式,六角式)。近几年各式太阳帽、毛线编织帽增多,军帽已不时兴。

(三)首饰
妇女戴玉银手镯、金耳环、金戒子的习俗一直流传,一般是定婚或陪嫁礼物。儿童皆兴由外婆或亲友赠送银质项圈、脚圈、手圈、百家锁(锁镌“长命富贵”、“吉祥如意”字样),配以链条、铃铛。有钱的男子,也戴手镯、戒子。南乡青年男女还爱镶金牙。“文化大革命”中,这些装饰被作“四旧”予以革除。80年代,手表取代了手镯,如今,金手镯、耳环、金戒子、金项链、金饰更盛于以前。



细说华容(八)


住宅


华容历史上山、垸住宅很不一样。山丘区瓦房多,殷实之家,青砖小瓦(又称燕子瓦)房,一般屏墙(又叫风火墙)、两进、带天井,配厢房、厦子(偏屋)。普通一点的住户土砖(旧时用木匣印制,后在田中碾切)小瓦屋,前后檐出水、左右歇山肩。这两种屋都在正房设有矮楼,但一般不住人。旧时以“五代同堂”为福瑞,分家的少,聚居的多,且迷信讲风水、择门向,即使分灶也不愿易地重建新房。添丁加口,就增加围屋、配厢、偏厦,或“共墙各檩”,鳞次栉比,有如蜂窝。解放初残存的少数宋、明老屋,规制亦相仿佛。
垸区,贫困者住茅棚(又称牯牛棚),一般住茅屋,以芦做芯绞稻草把(又称茅蜡烛)夹壁,盖稻草;因经常淹水,不用土砖砌墙。少数富户则做“木型瓦屋”(即用杉木串成屋架,又叫“排抻架子”),一般“五柱落脚”、“三排抻一蓦角”。再富一点的有“七柱落脚”、“五排抻出厢房”的,周围砌青砖墙(或半墙),中间镶以木板(称鼓皮)。塔市、砖桥靠长江一带的垸乡,却是江北风俗,农户多起青砖防风火屏墙瓦屋,一般是“明三暗五”或“三正三拖”。就全县统计,40年代后期,垸乡茅屋约占80—85%。
解放后的前30年,全县轻生活建设。198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活还账”(弥补以前生活投资的不足)的口号,不到三年时间,全县“消灭”了茅屋。近七年中,城、乡私房又有三次“更新换代”:一代是红砖红瓦、明三暗五平房;二代是“三正两厢房,厨房另一旁,院内打机井,厕所、猪栏靠围墙”;三代是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楼。近年来,境内新建房屋开始兼具中、西住房特点。


礼仪习俗


一、婚嫁
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载:“幼即缔姻,以红笺合书两家生年时日,谓之庚书。问名纳采,略仿古意。及期,迎轿至,婿于门外亲迎。先期接女者,方‘圆房’。”这些习俗久传无改,且越来越成繁礼缛节。旧时富户娶亲,先拿“八字”,再“短节过门”、再“过茶求亲”,即所谓“三茶六礼”,还要赶猪、赶羊,抬酒、抬肉,送衣、送物。婚前一月女方请人教哭,谓之“哭嫁”,戏称“开榨”。及期,举行告祖礼,向祖宗辞行,大筵宾朋。老少两辈亲家骑马送亲。上轿后用对联封轿门,只写上联,男方对上了对子才能开轿迎亲。新娘坐4人或8人抬的大花轿,“双吹双打”(即两只唢呐、两面大锣),大姓迎亲唢呐每个节拍锣棒3响,与县官出巡同仪,小姓只打2响。男方当晚举行庙见礼,拜天地祖宗,请当地有声望的文人掌礼,少则6人,多则12人,从后厅到前厅设3道香案、醴品,进行礼赞(如吟如唱)。新郎新妇则来往串拜于各案前,每行一则礼,鸣炮奏乐一次,分食茶果一次,奢耗之大,非穷家小户所敢望及。但即便穷家小户婚嫁,也不免繁礼缛节之累。
解放后,提倡男女自由恋爱、新式婚礼,废“幼即缔姻”旧习和繁礼缛节。1980年后,随生活的普遍提高,“纳采”习俗又在兴起。婚前一、二日婿家要向岳家“过礼”。富裕人家,有过全猪、100斤酒、100斤鱼、大量现金者,一般人家也不少于数十斤肉、鱼、酒和一些现金。女方嫁妆,一般有成套家具、“几铺几盖”被褥、音响、电视机等,少数户是组合家具、组合音响、高档卧具、彩电、冰箱、双缸洗衣机一应俱全。婚期中,男女双方宴请宾客,多者设筵数十席。迎亲废了花轿改用车辆(农村多用各种农用机动车,城镇多用客车或轿车)。如此大操大办已成为人们厌而难弃的陋习。而婚嫁仪式则从简从新,旧时的拿八字、请媒人以及告祖、庙见、拜天地等礼仪,全已摒弃。近年城镇、机关、学校,举行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的渐多。

二、生育
旧时,婴儿出生后,有报喜、洗三、接家家(gàgà,外婆)、出窝、抓周等庆贺习惯,接家家是其中重要的活动。婴儿出生,或三日、或十日,办“三朝”或“十朝”酒,接家家来家,其他亲友也携礼赴宴。家家的礼物最丰盛,有摇窝、枷椅、衣帽、鞋袜、蛋、糖、米(粥米),宴席上家家坐首席,红蛋(又称喜蛋)为必备之物。满周岁,再送衣、食和金、银饰物。解放后,这些习俗仍在延续。近年有些家家的馈送越来越讲究,有的送电视机、洗衣机、金属童床、推车、电子琴、电动玩具等礼物。

三、寿辰
旧时,“父母在,不庆寿”。庆寿,有“男做虚(提前一个年头)、女做实”的习惯。从50岁即可开始做寿,“做”则要接受庆贺、摆筵请客,不“做”则不庆不请。富家做寿,张灯结彩,摆筵席、设鼓乐,有的还搭台唱寿戏。解放后,做寿一度停止。20世纪末又已恢复,但拜寿改为席间祝酒,或向电视台点播节目,乡间也有晚辈为寿者行大礼(跪拜)的。寿宴日渐讲究,并出现了庆10岁、20岁、36岁的陋习。

四、丧葬
县境死了人,有报丧、下榻(从床上移尸地上)、设灵、入殓、做斋、送葬、埋坟等习俗。从解放后出土的宋、元、明、清墓葬看,华容自古厚葬。死者睏棺、椁,衣锦绣,富者还饰金、玉宝物,或以防腐药水浸尸,或以糯米、石膏、石灰、黄泥混合裹棺。解放后,提倡葬事从简,反对做斋、超度等迷信活动,但讣告、吊奠、择日出殡、择地埋坟等习俗仍存。1980年后,火葬和开追悼会之风兴起,但铺张丧事也引人注目:出殡,用龙杠抬棺,前举祭幛、花圈,后随披麻带孝的孝子,锣鼓、鞭炮,浩浩荡荡,护送上山;城镇出殡送火葬时,前举花圈数十甚至数百开道,后随护灵车三五部至十多部,奏乐鸣炮,声势更为浩大。近年,城乡(特别是农村)老人去世后做斋又已盛行。



岁时习俗


一、春节
县境民间极重春节。“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深潭客奔家”,每到年终,外出的人们都要回家团圆。从腊月二十日起,即进入节日氛围。儿歌有“二十一、买纸笔,二十二、写对儿(春联),二十三、开菜单,二十四、炸乜子(爆米花),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煮猪粥(此后一段锅火无空),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拉猪杀,二十九、拍甜酒。”年三十,家家贴春联、挂门神,张灯结彩,关上大门(称关财门)吃团年饭,酒菜特别丰盛。歇后语说“三十中界团年——赶好的搬。”耕牛、果树亦分喂鸡汤鱼汁。讲究“三十夜里的火,十五晚上的灯”。除夕每家都选大房设炉烧火,并借热洗澡、更衣,再全家围炉聚欢,由家长给儿孙们分封压岁钱。大人们“守岁”达旦。大年初一子时,设香案,供三牲(一只鸡、一条鱼、一刀肉),敬天地、祖先,打开财门,放鞭炮“出行”;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二,青年夫妻拜岳家,初三、初四邻里互拜。初九(上九日)“烧门神纸”,送门神,亦叫送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吃“月半它子”(现在城镇多改吃元宵它子)。入夜,火树银花,鼓乐喧天,条条彩龙游舞于街头巷尾,出入百姓人家(“赞龙”、送吉利,以韵语一唱众和),直至午夜,兴尽始散。西南乡村还有隔河赛灯的习俗,两岸灯如长龙,连绵数十里,通宵不熄。以上活动,都贯有向天、神求吉利,祈平安的迷信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定春节放假三天,迷信活动渐被革除。贴春联、沐浴、扫除、吃团年饭、走亲串友、玩龙舞狮的习俗仍存。80年代,电视机普及城乡,除夕之夜,合家围炉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文娱晚会节目,零时,开门放鞭鸣炮、燃焰火,迎新春。

二、清明
清光绪壬牛(华容县志》载:“三月清明宜晴,家家携纸幡,具牲酒,挂扫坟墓。”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后,强调反封建迷信,除挂扫烈士陵墓外,“家祭”几乎绝迹。1980年后,祭、扫活动恢复,海外侨胞和港、台同胞也纷纷回乡扫墓,但“具牲酒”的极少,一般只放鞭炮“响山”和挂“清明旗”志念。

三、端午
“五月五日,城市龙舟竞渡,比户食角黍,饮雄黄酒,采艾叶、菖蒲,悬之门,以辟邪”。这些习俗至今未改,只是端午逐渐成为民间的“卫生日”,划龙船也纳入季节性体育活动。诗词、文学界常于是日举行有关屈原的研讨会或诗人雅集。

四、中元
华容称“七月半”,又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城乡都兴“打发爹爹婆婆”,即把纸钱封成包,左写“中元寄钱”字样,中书收“钱”人名讳,右款寄钱人辈份名字,反背勒口画大“封”字。中午或晚上设宴、摆茶果祭祖先,断黑后,烧包“送客”。有时,以寺庙为单位,做盂兰会,设斋醮,烧纸钱,谓之打发无后人的孤魂野鬼。解放后,此俗一度禁绝。近几年基本复活,但多以忆念先人,进行亲友团聚为主。

五、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华容城乡习惯合家团圆赏月,亲友互送月饼。讲究的家庭,摆酒、设茶,家人或亲友团聚,看月、说月、拜月。1980年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部门,有举行茶话会以慰问客籍干部职工者,有举行诗词吟唱会以抒情述怀者,有举行联谊会以通海峡两岸人民情思者,节日气氛较旧时为浓。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旧时少数文人、官绅有“应景”聚会、游览,民间无甚活动。1980年,国家明文确定“重九”为老年节,机关团体多于此日前后组织老人登高览胜、赋诗唱酬,重阳节之习渐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容城乡除沿袭、发展上述习俗外,又兴起过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新的节日习俗。
分享:


细说华容 九 行业习俗


一、农业
浸种催芽前后,禁喝酒(酒易引发醇菌霉芽)。下秧日,吃熟整[gěn]鸡蛋(祈圆满成功)。栽秧,称“栽米树”(因秧殃同音),必吃酒糟、糍粑,“打发”盐蛋,取甜蜜、圆满之意,又具防寒壮骨之用。农户都重视“吃新”,第一顿新米饭,特用小木甑蒸,另备好菜,敬祖先、天地、长辈,并接附近亲友“尝新”。车水时唱“数槽”歌,把计数与唱山歌结合起来,歌声嘹亮、音节舒长,或憧憬丰收喜悦,或哀叹水旱灾害疾苦,悠扬清凄,扣人心弦。踩田,是华容稻田中耕主要形式,有“脚脚捅到底,石谷六斗米”的说法。薅草,又叫“薅花”,有“棉薅三道白如银,锄头口上出黄金”的谚语。旧时山丘区,妇女坐着椅子薅花,薅一块挪动一次椅子。垸区棉花面积大,抢晴天薅草叫“赶草”,茶水、中餐都带在田间吃。积青肥,山丘区叫打(砍)青,垸区叫打草(湖草)。上述这些田间劳作,旧时都伴有田歌(又叫山歌),特别是踩田和打青,歌声满田满垅,男唱女应,气氛欢快。虽有少数歌词猥亵、格调不高,但绝大部分都内容健康,曲调优雅,形式灵活多样。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强调“兴无灭资”,唱革命歌曲,山歌为之停腔。近几年又有所流传,并吸收一些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随着科学发展,“捅草”、“车水”等农活已没有了。

二、手工业
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载:“土著之人,不习技艺,一切土木创造之工,悉自外来。”明、清后,外来工匠在华容落籍的渐多,手工业者遍布城乡,形成很多帮规、行俗。各行业都兴拜师收徒,规矩极严。有“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说法。出师以后,仍终身执弟子礼。以师派和籍贯形成帮口,论资排辈,师、师母、师伯、师叔统为师长;师兄、师弟为“师门手足”。各帮都控制业务范围,即使至亲好友也不能随意入境作业。华容敬称手工业者为“艺人”、“匠人”、“佬”(剃头、修脚、阉猪、铣磨、补锅、看鸭等),以“匠”(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等)为尊,“佬匠同吃,匠坐上席”。各行各奉自己的祖师,各组自己的行会:渔民拜拉搭庙,烧酒拜杜康爷,屠户、厨子祀詹王,木、瓦、窑、石、漆和篾匠都敬奉鲁班,银、铜、锡、铁匠拜太上老君(我),裁缝祖轩辕,等等。每年都依祭期祭祀,并借此集会,讨论行会事宜。民国时期的同业公会基本与行会无别。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党和人民政府提倡阶级友爱,以工会和同业工会取代行会组织,倡导新的师徒关系、劳资关系和主雇关系,除带徒传艺等合理习俗继续承传外,其余陈规陋习均已革除。

三、水上作业
华容古代“波镶四陆”,民多“蛋户”。“出没烟波里,拼搏风浪中”,危险大,祈天求神,禁忌很多。渔民称过年为“开头”,“开头”礼仪简古:只在船头上用切开的萝卜插上香,供上活鱼,放一挂鞭,合家吃一餐“开头饭”。渔民忌说“沉”、“滚”、“翻”、“水”、“龙”等词,改用别字别音。渔民以使用的不同业笥和家族分帮,但帮规较松散,互不忌切。挂钩业长居水上,奉祀姜太公。其他各业,多系半农半渔,临时以业为帮,冬聚春散。解放后,渔民逐渐定居陆地,建立新村,风俗与当地居民同化。华容船民不多(历史上的大宗运输都靠外地船只),且多为“五板子”这类小船(2—3吨),外港无华容码头。船民以船头为圣地,严禁妇女踩踏,尤其船头挽缆的短柱,称为“将军柱”,神圣不可侵犯。其他禁忌略同于渔民。与其他行会一样,兴“打牙祭”,每逢初一、十五会餐,开餐前,先投酒肉于江,祈求平安。解放后,讲科学、破迷信,加上航行安全系数增高,旧习俗全然革除。1989年7月,北景港镇防洪大堤出险,指挥所一声令下,数十艘正在航行的船只应声投入抢运石头。汤光前所驾20吨木船主动充作抬运块石的浮桥,船头“将军柱”碍事,汤自操板斧,劈掉柱头,受到县人民政府表彰。他说:“过去讲迷信,谁敢在这太岁头上动土,现在讲科学,不信这个邪。”

四、商业
华容历史上土著经商者少。清光绪壬午《华容县志》记为“水陆商贾,多闽、粤、豫、皖之人,旧有六帮之号,本邑务本者(务农)多,逐末者少”。商业禁忌、牙祭、收徒等习俗与手工业略同,但重视“行话”,流行较广的是手势与代称两种“密码”。代称,1叫流,2叫页,3叫佐,4叫襄,5叫爪(guǎ),6叫挠,7叫乘,8叫敲,9叫黄。手势基本与民间通行无异,但增减式极为诡秘,且各帮不同,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因此受骗上当。牛马交易,更讲“袖里乾坤”,双方经纪人相互在衣袖里掐指头、作手势,讨价还价,不让买卖双方参与商议。记帐划码都用“土码子”(又称汉码子“丨、刂、川、、、、、十),无论横书竖写,字码都横列,起头字下标计数单位。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取缔地下非法交易,打击中间剥削,无论公私企业,一律明码实价,推行新的会计方法,提倡信息交流,旧的行话、行码、土码都被废除。


其它习俗


一、宗族习俗
旧时华容人重视修谱、修祠堂。明、清时期,修族谱之风盛行,各姓皆有家谱。解放后,宗族观念与封建礼教受到批判,修族谱之事也销声匿迹。1985年后,不少旅台同胞、海外侨胞,回乡寻根问祖,访谱、查谱,以至资助续谱,修谱活动又有所萌发。旧时,“岁时祀其祖先于寝,春秋则合祭于家庙”,集中族人到祠堂祭祖,大姓春秋两祭,小姓只作秋祭。开祭时,设大牢(杀牛)、烧大香(烧檀香木)、奏大乐(撞钟击磬、鸣锣吹号)、摆大筵(开流水席,来者得餐)。族长与各房房长组成最高“权力”班子,按族规处理族内纠纷,惩办“不肖子孙”。有活埋、“杖死”、“沉潭”(绑在梯子上沉入水底溺死)等酷“刑”。解放后,此种活动停止。1985年,一些旧观念深的人复活宗族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加强乡村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都有一定影响。

二、衣食住行
在华容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俗之中,忌讳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且饶有情趣。在改革开放之前,每遇夏季,女子上衣下裤忌过薄过透过紧过短,领口裤腰忌开得过下,袖口裤脚忌裁得过上。特别是未婚少女对此更是谨小慎微。年长者亦以此作为判断女子是否规矩正派的服饰标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尤其是少女肌肤、胴体、乳房等敏感部位,不应在人前显形,即使女婴、幼女也不宜在人前赤身裸体。相反,男子则可只穿短裤在人面前大摇大摆,男婴、幼子则可一丝不挂随大人上街或开会。显然这一区别,体现了男女在“性”中不同的地位和角色。此外,年老女子不宜穿红戴绿,因此举易被人看作不老成不稳重。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世纪之交,此类忌讳现象不再多见,有的甚至开放得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早些年农村妇女用过的月经带和穿过的乳罩(小褂子),无论是自制还是购买的,大多不会晒到室外显眼处,一般置床头墙角阴干。胆大者也只会将其藏于衬衣或短裤中同晒。此举所讳缘由在“性”。平时忌将穿戴之物随意长期抛之野外日晒夜露,因唯人死后才如此处理。
于饮食也有不少忌讳。比如说,酒不喝三杯、菜不吃六碗和蛋不吃六个。据称前者为敬亡人之礼,因丧葬活动中,在亡者棺柩前、灵位前、遗像前及坟墓前多置白酒三杯、燃烛香各三炷。后者之“六”与“赏绿”之“禄”谐音。而“赏禄”为华容詈语,是对所憎恨的正在吃饭者之恶骂。过去农村家中来客,一般好煮荷包鸡蛋待客,但少有敬两个的,常敬三个或五个。因两个蛋易使人联想到雄性动物之睾丸,以此数敬客有不礼貌之嫌。亲友尤其是夫妇吃梨时忌切开分食,显然是与“分离”谐音的缘故。若在船上吃鱼,即使无意将鱼翻了边,也会引起船老板不悦,因翻鱼之举易使人联想到翻船之灾。幼年饭后曾随意将双筷平置碗沿,未料竟遭祖父呵斥。后来偶见叫请亡人用餐之礼时,方知我无意所为已犯大讳。有人吃饭时有意无意将脚踩在别人凳子的横档上,即已犯讳。据说此举会把人家的“火头子”(意为驱邪避鬼能力)踩低。在炒菜煮饭、保管熟食过程中也有些忌讳现象。如忌在室内敞锅做蛇汤,据说屋上扬尘灰落入便会使蛇汤变成致命毒品。又如忌将熟鸡、熟蛋敞放过夜,据说此类经蜈蚣接触后会生致命之毒,等等。借人药罐不需还,还药罐不是给物主作患病熬药准备嘛,岂不该讳。就医捡药(买中药)是不会讨价还价、争论短斤少两的,意为斤斤计较就会经常买药。如家中有人不幸患病,熬了几次的中药需将渣倒掉,只能倒在行人较多的路上,十字路口尤佳,象征着众人会将其病痛踩掉带走并消失于四面八方,永不复发。因此,药渣忌作一般垃圾处理。
农村改造房屋,多忌讳将茅厕(厕所)、猪屋改成灶屋(厨房)或将灶屋改成茅厕、猪屋,也忌用拆灶之砖砌茅厕和猪屋。据说是怕犯灶神。选择屋基忌选已推平的坟地,否则,家中就会出现闹鬼现象。农村砌新屋前挖墙脚地槽奠基时,一般会燃香烛鸣鞭炮撒大米,此举是为敬重土地神。新屋选址多让大门回避正对电杆、大树、墙角、大路等,并有许多因未回避而发生悲剧的传说。
乡下识讳妇女行走时如遇到男用扁担、衣帽之类挡路,便会绕道或移物而行。否则,物主背时。同样,男子如有误从晒着的女人裤下走过者,亦会认为不吉。偶见蛇类嬉雾(交配)和男女同房,均被认为不吉。如有人眼睑长了眺疔子(眼疾麦粒肿),就会被人认为此人看到了这类不吉之事。前些年,损了伢儿(小产)的妇女忌讳到别人家去,认为此类妇人不洁。忌行路见狗类前脚离地上举,后脚直立行走,且吠如嚎啕大哭。讳意:人有此遇,会生大病。如狗在屋旁作此状,讳意:此屋内将要死人。路遇蛇吐信子,应将头发搞乱。据说蛇吐信子是在数人头发,如让其数清,人必不利。儿时路见瓜果用手指,大人忌之。讳意:瓜果是躲着偷偷长大的,用手一指,瓜果就长不大了。
从某些忌讳行为中还可看出华容人自古敬老爱幼、同情弱者、谦虚谨慎、敬重日月、讲究卫生等美德。识讳者不会先于长者前辈上车登船、起步动箸,亦不会在其面前翘木马脚(二郎腿)、高谈阔论。民宅门向不朝正南、木匠斧头把不满榫、亡人入殓枕袋中米不足升等也在此列。地道的华容老者如需野外小便时,一般不会面向日月,否则,意为对日月之大不敬。儿童换牙时,忌乱丢乳牙,大人应出于关心和爱护,将其上牙弃至床下,下牙抛至屋上。俗话说:不到八十八,不知跛和瞎。是告诫众人忌取笑他人五官缺陷与肢体残缺等。否则,取笑者可能会遭类似残疾。
近年来,在选定电信、交通工具号码和择定喜庆之日时,“8”字在华容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居然十分走俏。诸女口198、168、998、668、518、598、8月8日、8月18日、8时8分等等,倍受青睐,有的竟高价拍卖采购。而“4”则冷落可怜,几乎无人问津。原因简单,前谐“要发”、“久发”、“一路发”后谐“死”音矣。

三、传统节日
华容人向来看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此类习俗中同样少不了忌讳现象。过年过节前夕,城乡居民都会将房前屋后、各类家具打扫或抹洗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也会洗汗(洗澡)换衣,喜迎年节,最忌不干不净过年过节。农村殷实人家多会放岁猪(杀年猪),忌被杀之猪当时未死且脱逃。腊月三十(或廿九)团年饭所做之菜多为双数,至少八碗,意指八发;十碗,意指十全十美;十二碗,意指月月红。菜谱中多为整鸡、整鱼、整肘等,鱼为才鱼更好(“才”、“财”谐音),忌上藕(因与“呕”谐音)。即使上藕,就曲称“按合”(心里舒畅)。碗筷杯盏应多摆放一些。饭菜一餐吃不完不要紧,意指有吃有剩,年年有余。吃团年饭时要关大门,称关财门。过年过节和娶媳嫁女时,偶有失手打破杯盏碗碟的,便讳日“打发打发,越打越发”,或“岁岁(碎碎)平安”。过年过节前,都会将柴米油盐备齐备足,以防到时短缺,从而犯讳。近年来,过年时如液化气罐空了,形成“无气”状态,是人们非常忌讳的。近炉墙壁多贴“童言无忌”、“勿听童言”之类,以避稚儿口讳。“福”字、“财”字往往倒贴,则为讨个“福到”、“财到”的口彩。正月初一忌向户外倒灰、泼水、扔物,否则,便担心会抛掉全年财喜。如确需扫地,也只能从门口朝室内扫,意为扫“财”进屋。民用扫把忌用“铁扫把”(一种植物晒干后所做),宜用高梁穗扫把、芦苇花扫把、棕扫把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指大年三十晚要烧柴火或煤火或电炉,越旺越好;正月十五晚要点煤油灯或蜡烛或电灯,越多越亮越好。故忌无火少灯。如遇火熄灯灭,主人则十分颓丧惶恐,生怕家遭不测。去给上年亡者拜新年(正月初)时所带三牲(鸡、鱼、肉)、烛香钱纸等物,忌带进别人家去,即使确需进别人家门,也应将这些祭品祀物放到室外才行。正月玩龙最忌龙头突然断落、龙尾扫着门框,否则,视为大不吉。故玩龙者格外小心谨慎。元宵节吃菜团子、水坨子(米浆所做),中秋节吃月饼,都是图个圆圆满满。

四、婚丧喜庆
华容人的嫁娶、祝寿、丧葬等礼仪习俗,同样五彩缤纷,各成体系,其中所讳不在少数。首先体现在选日择时上,并非一味选双日子(古历偶数日),还得请人看(择)时,恐怕犯讳(犯煞)。因古历中不少日期时辰忌嫁娶、祝寿、动土、砌屋、葬坟等。农村接媳妇迎亲时,男家多会安排两个身强力壮者架着新姑儿(新娘)胳膊进门,慎防新姑儿踩着门槛,否则,象征媳妇踩着了家娘(婆婆)的嘴巴,打掉了家娘的威风霸气。新婚夫妇初夜同床,忌新娘不见“红”(处女膜破裂流血)。否则,新娘会被认为已非处女。早些年,农村是十分看重的,但近年来世人对此似乎宽容了一些。新房门框周围一般都不会钉木桩竹签铁钉之类,恐怕媳妇将来生下长角长刺的怪胎。孕妇忌吃牛肉,据说吃牛肉后胎儿皮肤会变黑。新婚贺喜莫送伞,“伞”、“散”谐音当讳。同样,祝寿忌送钟,“送钟”、“送终”谐音亦当讳。因面条长则送人祝寿,寿星及家人会十分高兴,喻指长寿。欠丧礼不可补。生了小孩只在一个月内送礼等已成规矩。
丧葬活动中的忌讳现象更是多姿多彩。孝家请人帮忙料理丧事,一般不请同姓者做丧夫,也不言客套“吃亏”二字。带孝(孝布、黑纱、白花等)者忌进非孝家门,否则,视为不吉。亡人寿衣忌用毛线、毛料、皮革来做,据说是怕转世变成畜牲之类。亲友忌将眼泪滴落棺内及死者遗体上。死者遗体入敛后,应将其双脚绳索解掉,否则认为亡人将成为缠脚鬼和在阴间行走不便。如今,拖柩送葬大小车辆皆需在反光镜上挂“红”(红布条)避邪。发柩时,丧夫要用力将柩下木凳踢倒,否则,暗指仍有丧事。故孝家特别注意这一关键环节。发柩动身前,丧夫特别注重扁担、挑绳、龙杠之间重心的位置,否则,担心被“煞”吃亏。发柩时,灵饭碗必须在棺木上扳(砸)破,扒路鸡必须扭掉脑袋。亲友忌在室内逗留,和尚师傅会边用竹扫把象征性地在室内上下左右扫几下,边退出大门。意将死者煞气邪气赶出大门,以免日后在家中闹得不安。同时,厨师会用双刀在砧板上猛剁,以免犯煞于己不吉。发柩后,灵堂应及时拆除,挽联、挽幛等也应迅速取掉处理。回灵不能走原路(去时所走之路)。有言道:正、三、五、七、九,祖坟山里不能走。是指农历上述月份,祖坟山不能葬坟。平日无论何地葬坟,必须要在午时(一般12点)前落葬。棺木入土后,当土填至棺盖时,送葬者所吃剩粥会倒进墓穴,此时棺盖上的米粥、尘土要抹净后再继续填土,否则,后发子孙脸上会有疤痕之类,等等。早年便听说过去迎亲路遇或送葬相逢,多有争上风之事,甚至诱发斗殴,酿成大祸。是为避“下风”之讳。不少人认为,身上落鸟雀之屎预有孝戴。且按屎落位置,可辨戴正孝(直系长者亡)或偏孝(旁系长者亡)。据说,替吊颈而死者解绳,捞投水而死者上岸,应将死者左右脸各打一耳光,日打煞。否则,解捞者会中邪,不吉利。年轻寡妇如往后欲改嫁,则忌送亡夫上山入土。
无论红白喜事,其人情礼簿上“36”号绝不填写送礼人姓名,往往补上“吉星高照”、“吉祥如意”之类。据说36岁为人生一劫,过了此劫,便会平平安安了。有谁愿在此讳劫上永留姓名。


五、信仰崇拜
华容人特别是年长者喜欢求神拜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喜欢出钱请人看相算命或抽签抽彩头。也有部分人不愿做类似之事,并非舍不得花几个小钱,而是忌被人说破日后苦命或抽到下下签及不利彩头等,反而心中搁事引来终日不安。去南岳朝拜之人忌沾荤腥。信奉菩萨的老年人特别是妇女多吃长素(终年吃素)或花素(定期吃素)。


细说华容(十)

六、方言
华容古为郢楚属地,这是华容话具有西南官话特征的根源。又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湘方言、赣方言和西南官话三者的边缘地带,故华容话是一种以西南官话为主体,又受赣、湘方言影响,较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由于西南官话与赣、湘方言影响的程度不同,华容话又有东区话、中区话、西区话之分。东区话又区分为:沿长江地带的东北甲区话和东山山区的东北乙区话。此外,新开垦的国营钱粮湖农场、新洲乡、幸福乡、团洲乡,居民均系外省、外县以及本县各乡镇移入,语言混杂,为混杂话区。华容方言的内部差异,除有地区性的外,还有年龄差异。近10年来,由于普通话语音、词汇的影响,青少年接受了一些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华容话有日渐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一)、俗话
1、走华容弯塔市驿。(喻人走了弯路)
2、山不转路转,岩头不转磨子转。(喻事不能使绝,人总有相见的时候)
3、豆腐肚[hou33]里(里面)划出骨头来。(喻人计算别人厉害)
4、捏倒鼻子哄眼睛。(喻自欺欺人)
5、冇当过家,不晓得(知道)柴米贵。(不知艰难辛苦)
6、舌头跟牙齿亻合[ko45]得好,也有齿佥[tsan53]一下的日子(时候)。(喻矛盾的不可避免性)
7、惯狗上灶,惯儿不孝。(喻子女不宜娇惯)
8、逼哒牯牛下儿。(喻强迫别人做达不到的事)
10、桅杆不硬,力索硬不起来。(喻要本身过硬,才有作为)
11、高来高打发,低来低看承。(喻善于应酬)
12、蚊子飞过身能认公母。(喻识别能力强)
13、不到三十六,不知弯弯曲。
14、好话说得三冬暖,一句恶话六月寒。
15、千百担的盐船只怕穿钉眼。
16、衣裳笑破不笑补。
17、平时不烧香,急时喊老张(张天师)。
18、宁可赌种田,不可赌过年。
19、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20、迟早起,富贵到底,早睏迟起,拖棍讨米。

(二)、谚语
1、秧苗插得正,犹如上一到(遍)粪。
2、禾踩三到米无糠,棉锄三到白如霜。
3、栽桑栽桐,子孙不穷。
4、别人向火(烤火)我修塘,别人车水我乘凉。
5、月亮长毛,屋檐沟里伺篆。
6、人冷盖被窝(被子),秧冷盖薄膜。
7、人怕老,谷怕倒。谷倒一半,麦到不算。
8、种上一年豆,三年田不瘦。
9、处暑荞,白露菜,秋分莰子[gai14]子(紫云英)霜降麦。
10、扫帚响,粪堆长。
11、蛤[k‘a21)蟆叫得欢,虫子少一半。蛤蟆打更,五谷丰登。
12、家有千棵树,不愁吃、穿、住。
13、六月雨儿隔垛墙,淋女不淋娘。
14、过了七月半,看牛伢儿往田坡里钻。
15、一九、二九,袖子里头不出手;三九二十七,冷得鼻头滴;六九五十四,春风如柘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八九七十二,黄狗觅荫卧;九九八十一,行人路上汗直滴。
16、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干了田,四月秧长节。
17、东扯(扯闪)日头西扯雨,南扯干旱北扯水。
18、天上起哒鲤鱼鳞,洞庭湖里温[uen24](淹)死人。
19、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老天干。
20、北风不欠南风债,一礼还一拜。
21、磉礅流汗地回潮,乌风莽雨就会到。
22、马霓(虹)挂东,有雨不凶;马霓挂西,就穿蓑衣。

(三)、歇后语
△瘫子赶强盗——光坐哒喊。
△菩萨吃稀饭——神吃(气)粥(足)。
△懒身(懒惰)木匠的锯子——不锉(错)。
△瞎子挂清明(扫墓)——估堆堆儿。
△钟馗开饭铺——鬼都不上门。
△蚊子咬菩萨——冇人味。
△芦席高火(上面)滚到地上——高低只一篾片。
△脑壳顶上插菜花——黄上顶哒(无知、狂妄、乱来)。
△三个人顶芦席——冇人承肩(负责)。
△华容下雨——巴陵(陵)不得(巴望不到)。
△坐飞机呼(吸)纸烟——云天雾地。
△屋檐脚火(下面)挂抬桶(粪桶)——臭名在外。
△屋脊顶上开门——冇人往来。
△袖子里捅菩萨——玩鬼。
△梦里看画展——想的美。
△水里看宝塔——倒(到)了顶。
△不问菩萨问和尚——认僧(真)。

(四)、华容话的潜台词
华容话内涵十分丰富,表达形式复杂多变,特色较多且非常鲜明。不少华容话,除字面之意外还含有另一种意思,或具有言外之意。这种未能直接表述出来的话语,可称之为华容话的潜台词。此种语言现象的形成,大多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特定的事物、地域、数字等有关。
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困倒不骚爬起来骚”,潜台词是“该做时不做,不该做时却去做”;“放碗不放筷”的潜台词是“从根本上不想舍弃”;“脑壳上捶得几把稻草熟”,潜台词大概为“宽容得使人感觉懦弱”;“生米煮成熟饭”,潜台词是“已成定局”,“皇帝老儿发酒风”,潜台词可理解为“怎么说都可以”。
与特定事物有关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有癞子嫌癞子,有癞子想癞子”,潜台词是“不珍惜已有的,失去了却痛惜”;“不知是河鱼还是水鱼”,潜台词为“不知最终结果”;“做胡椒都不辣”,潜台词是“份量太轻或数量过少”;“胯里甩得箩筐过”,潜台词是“春风得意,趾高气扬”;“把我的姓倒挂起”,潜台词是“自认为把握很大”;“摸哈自己的后脑壳”,潜台词为“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底细”。
与特定地域相关的,如“老山里来的”,潜台词是“不开化,见识短浅”;“打哒南京来的”,潜台词为“突然发了财,并且大方起来”;“到哒洞庭湖中间趄哒”,潜台词可想而知是“局面难以挽回”。
与特定数字相关的,也有许多。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潜台词是“搞了再说”;“三个多些五个少些”,潜台词是“颠倒黑白或愚昧无知”;“你不做初一,我就不做十五”,潜台词为“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一是一,二是二”的潜台词是“责任界限分明或办事干脆”;“三三两两”的潜台词为“办事随意性大”或“作风不严谨”。
上述各类华容话,或委婉、含蓄,或诙谐、幽默,或辛辣、刻薄,多数富有讽喻、规劝意义。若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合理选用,便可大大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声明】本站引用此文不代表同意本文任意观点 不保证其时效性 可行性 不能作为任何参考建议 
 仅仅为提供更多信息 本站并无版权 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来信指出 删除相关
 

 
网络华容 四季彩礼仪 本站首页 与我联系